古人为何从不吃猫?李时珍在《本草》里早有记载,看完你就明白了_古代_玄奇_中国
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0:44    点击次数:138

作为美食大国,中国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懂得吃的国家。

不管是天上飞的、地上跑的、水里游的,几乎都曾出现在古人的餐桌上。

甚至就连存在微毒的木薯,古人照样能发明出来一系列美食。

但奇怪的是,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从古至今,猫肉却似乎从未作为一道菜登上餐桌。

究竟是什么让这种小兽逃脱了“吃货民族”的筷子?

展开剩余90%

明代药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用短短一句话,揭开了这个千年之谜……

神秘玄妙的猫

其实也难怪猫能逃过一劫,与狗不同,猫在中国的地位非常特殊。

儒家经典《礼记》中,就清晰记载着这样一句话:“迎猫,为其食田鼠也;迎虎,为其食田豕也,迎而祭之也。”

大意是,迎接猫神,因为它吃田鼠,迎接虎神,因为它捕食野猪。

猫因护卫粮仓之功,甚至能被抬上祭坛成为祭祀对象,这种神圣地位让百姓们,在日常情况下不敢轻易将其视为食物。

另外,或许是由于猫咪性格影响,在中西方古代社会中,它的身上似乎都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。

在西方,猫咪,尤其是黑猫,是女巫的象征。

而在东方,因为唐代发生的一件事,猫也被蒙上了玄奇的色彩。

据《旧唐书》记载,因为宫廷斗争,萧淑妃败于武则天之手,在失宠以及死亡之前,她曾发出诅咒:

“愿生生世世为猫,武氏为鼠,吾扼其喉以报!”

而这个诅咒在武则天晚年逐渐成为她的梦魇,随着健康状况恶化,她越发恐惧猫的踪影,最终下令“禁中不得蓄猫”。

不仅是在宫廷,民间也有类似的传说,山西百姓中就曾流传过这样的警告,“若杀猫不净,其魂必返索命。”

而江南地区则出现过“尸见猫而起”的说法,他们认为猫跳过尸体会引发尸变。

当一种动物被赋予如此多的超自然属性,除非到了不得已的地步,谁还敢随便动筷子?

更深一层的担忧

当然,玄奇因素并不能完全阻止人们吃猫肉。

之所以古人都不愿意吃猫肉,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考量。

前面也曾提到过,古人养猫其实是为了防鼠患,据说古代粮仓鼠患严重时,一只猫一年甚至可以捕鼠上千只。

擅长捕鼠,这对于那些谷仓管理者来说,当然是个好消息,但对于那些想吃猫肉的人来说,或许就未必了。

长期食鼠,很可能让猫也成为鼠疫杆菌的携带者。

对于中国来说,由于长时期养猫,对于鼠疫的危害大家可能还不算清楚。

但这对于欧洲来说,或许算是刻骨铭心的教训,14世纪欧洲黑死病大流行,或直接或间接夺走2500万人生命。

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都没能逃过一劫,而导致这起疫病的其中一个原因,正是中世纪欧洲人大规模屠猫。

虽无现代微生物学知识,但中国医家单凭经验就已敏锐察觉:“猫食毒鼠,其肉含秽”。

这对于讲究“病从口入”的中国人来说,无疑会让他们望而却步。

另外,古代猫的体型可与现代不同,由于营养丰富,现代的宠物猫动辄一二十斤。

可在连人都吃不饱的古代,一只成年猫的重量平均也就3-5公斤,排除骨头以外,可食用部分更少。

一位宋代主妇就曾经在自己的笔记中抱怨过:“费力清洗半天,最后收获的肉都不够塞牙缝。”

更关键的原因

当然,除了这些因素以外,古人不吃猫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。

这点在李时珍历经27年踏遍山河完成的《本草纲目》,就曾经记载过:“然狸肉入食,猫肉不佳,亦不入食品,故用之者稀。”

这句话如一道闪电划破历史迷雾——不是不能吃,而是太难吃!

事实上,古代美食家们并非没有尝试过猫肉。但当他们满怀期待地将猫肉烹煮后,入口的却是挥之不去的酸涩与干柴口感。

无论厨师们采用煎炒烹炸闷溜熬炖中哪种技法,或是使用什么酱料,都无法驯服这股“桀骜不驯”的味道。

当然,就算真的特别难吃,如果猫肉有什么药用价值的话,那也不是不可能会有人顶着难吃也要吃猫肉。

可关键是,猫肉在药用价值上实在令人失望。

李时珍虽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过猫肉“可主劳疰,鼠瘘,蛊毒”。

但随即他也犀利的指出,猫肉在这些方面的功效非常微弱,甚至“随便从地里薅两把野菜,功效都比猫肉强两倍”。

在讲究食补同源的中国饮食文化中,猫肉既不能满足口腹之欲,又缺乏显著药效,还可能有毒,自然被排除在食谱之外。

更何况,比起吃那几两肉,古人或许也更希望它们能专注于捕鼠。

毕竟一只猫能捉十几年的老鼠,可也只能吃一顿,哪个对自己更有帮助,这笔账谁都会算。

不过虽说如此,但真正让猫摆脱了沦为食材的,还是在唐宋之后。

地位变化

那时候的猫,已经逐渐成为了文人贵族的“宠儿”。

文人雅士“聘猫”如同娶亲,需带上聘礼——盐象征纯洁,小鱼干则是实实在在的诱惑。

黄庭坚就曾在《乞猫》诗中生动记载了自己去聘猫的情形,“闻道狸奴将数子,买鱼穿柳聘衔蝉”。

意思就是,听说猫要生小猫了,所以我买了鱼穿在柳条上去聘取。

这种情况发展到了后期,在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的街头上,甚至还出现了专业“卖猫人”。

而到了明朝,养猫为宠更是几乎成为了一种风尚。

明朝的皇室非常喜欢猫,皇宫内设有专门的“猫儿房”,由三四名近侍负责照料御猫,公猫尊称“某小厮”,母猫雅号“某丫头”。

明宣宗朱瞻基不仅是吸猫爱好者,更是画猫高手,其《花下狸奴图轴》等作品至今流传。

明孝宗在乾明门养了11只御猫,它们的待遇也非常好:“每日用掉猪肉4斤7两、猪肝一副”。

明世宗朱厚熜的两只爱猫,雪眉和狮猫,更是几乎成为他形影不离的伴侣。

上行下效,贵族阶层争相养猫为宠,民间吃猫之风自然绝迹,当猫成为皇帝怀中的爱宠,谁还敢动“龙猫”的念头?

结语

而时代发展到现在,猫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宠物,像家人一样,大家都更舍不得吃它了。

对此,你有什么看法?欢迎留言讨论。

发布于:河南省